老年公寓——老年生活一个不错的去处
来源:未知 时间:2021-08-25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并认真思考未来的养老问题。
全国两会期间进行的青年养老问题调查也显示:85后最担心父母养老,90后最担心自己未来养老。
独自一人的孤独感,真的能消除吗?空巢老人只能去养老院或者孤独终老吗?
湖南卫视在3月30日播出的《我们的师父》也将视线投射到了“养老”这一社会话题上。在首期节目中,四位年轻人拜访的首位师父是著名演员、老艺术家牛犇,84岁的他选择独自一人住在老年公寓。
按照惯性思维,84岁正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但牛犇老师却入住了老年公寓。
牛犇并不是膝下无儿无女,他的儿子也是一名优秀的演员。那他为什么会选择在老年公寓养老?

虽然带着各自人生困惑而来,但听说第一位拜见的师父牛犇住在老年公寓,这也让火眼金睛的大张伟迅速察觉到不寻常的气息。师父为什么要住在老年公寓?老年公寓和传统的居家养老有哪些不一样?
当徒弟们第一次到达师父的“家”时,大家特别惊讶,对师父的养老方式、原因,每个人都有着深深的疑惑和不解,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与这位“不一般”的师父相处。
四位年轻人也纷纷表示,不敢想象自己老了之后的样子,更不能接受自己老年住在“养老公寓”。
在与师父接触之后,对老年公寓的生活有了直观感受,也更理解了师父的选择。但对于四个年轻人来说,“养老”依然是不能承受之轻。于晓光就表示:“在传统观念中,住在养老院的老人都是子女不愿意照顾丢在这里了。”
刘宇宁甚至直言:“以后我不会住这。”
在微博上,#牛犇老师住的老年公寓#长时间占据热搜前列。对于师父住在养老公寓的这一选择,观众们也纷纷表达了对于“养老”的看法,不少人的看法和刘宇宁一样,但更多观众则表达了对师父选择的尊重。
“老了以后有这样的公寓很知足了。牛老师真的很温柔,希望岁月能够温暖的对待您。”
“住老年公寓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主要是牛爷爷住的很自在。反正我先预定五十年后的单人间了。”
"师父牛犇带给观众的不同新体验,让人看到他'比年轻人更像年轻人'的一面。"
在引发不同观念碰撞的同时,住老年公寓的养老方式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和新潮流。
在节目中牛犇老师提到,自己一直很向往老年公寓的生活,本来想等妻子病好了带她来这享受一下,没想到妻子却去世了,于是他就独自入住了老年公寓。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养老院、敬老院都不是能让人产生向往的地方,大部分老人都是抗拒去养老院的,即使儿女工作忙,他们也宁愿雇保姆或看护,把父母留在家中照顾。
节目上,牛犇的老年公寓着实打破了大家的想象。
一室一厅的房子面积不大,一眼就能望到头,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客厅里有开放式厨房和餐厅,采光也很不错,还有清新的绿植。
卧室本身有两张单人床,加上小隔间,很宽敞了。
另一面有衣柜和配套卫浴,也是宽敞亮堂,环境相当不错。
如果有一天懒得做饭,还能去老年公寓的公共食堂吃,人多热闹,不怕没有饭搭子。
食堂饭菜很丰富,还有专门为糖尿病老人准备的菜式,用心吧。
除了配备饭堂,活动中心也是老年公寓的一大亮点,老人们在这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由活动。
老人们常用的身体检查器械也配备齐全,可以随时检查自身的健康情况。
环境优美,吃穿用度都照顾周到,还有同龄小伙伴可以一起愉快玩耍,这哪是养老院啊……简直老年人的天堂好不好。
看完这期节目,不少网友都表示:这就是我们理想的老年生活啊!还纷纷艾特自己的好兄弟or小姐妹,老了就住进老年公寓蹦养生迪。
网友们看完节目后也都对这样的老年生活表示理解和向往:自由且有同龄人相伴,不会给子女添麻烦,比较幸福理想。这样的态度,在十年前都是非常少见的。
以前的人们,总是把养老院这类老年供养设施“妖魔化”,觉得住进养老院就是被遗弃,只能等老等死,生活也没有了盼头。
现代社会发展多元化,大家对于养老的观念,也变得更加开放。
这种观念的转变,在现实中也是有迹可寻的。
除了像牛犇老师这样,住在类似养老院的老年公寓里,养老的选择还可以有更多。
2018年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被访的60岁以上、城市独生子女父母中,有超过40%的老人将来打算住养老院。
在被调查者中,女性、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离异或丧偶、东部省区、健康状况不差、常和朋友聚会聊天的老人,愿意入住养老院的意愿更明显。
关于“社区养老”的新闻报道则显示,逾30%的独生子女父母表示需要社区提供的相关养老服务,例如组织文娱活动、老年餐桌、上门看病/送药等。
这些父母的选择也许是不想给独生子女更大的负担,也许是有群居的情感需求。总之,不论出于什么动机,父母们在变得更想向社会寻求养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