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的老人都愿意入住养老院?

来源:未知    时间:2021-08-25

为什么日本的老人都愿意入住养老院?早在 2000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到 7.0%,0-14 岁人口比重为 22.9%,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到 2018 年,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 11.9%,0-14 岁人口占比降至 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目前,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数近 2.5 亿,失能老年人超过 4000 万,老龄化的形势严峻,老人照料的需求巨大。

与此同时,国内尚未结合老年人生活能力和疾病健康状况进行失能老年人护理需求分级评估标准,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的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缺乏规范培训。

老年人的养老模式改革是涉及面广、较敏感的社会问题。与我们文化相似、先一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采取了渐进的方式进行养老模式改革,经历半个多世纪后,相应的保障制度逐渐完善,老年人的受惠面则逐渐扩大。

2000 年的「介护保险制度」覆盖了全体纳税人,形成了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个人只需承担 10%的费用,达到了「按需养老、按需护理」的要求,而护理保险制度从 1989 年护理政策课题的形成到 1997 年护理保险制定再到 2000 年正式实施,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

在政策的驱动和保护下,日本逐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元化养老方式。在养老这件事情上,已经将硬件和软件都发挥非常好。

 

养老院入住


硬件:细节至上

在对老人住宅设备设施进行安排时,设计人员往往亲自体验,例如穿上特殊的鞋,绑上绑腿,让自己瞬间进入「老年」,体会腿脚不便的老年人生活,再去设计,以保证使用安全和方便。

包含报警系统的无障碍电梯;过道宽度应方便轮椅移动;走廊及拐角处需设定水平扶手,圆形扶手很好。

厨房及卫生间有水的地方选择防滑材质的地砖或地板;厨房燃气具带有安全装置,防止老人忘记关火;吊柜采用升降类五金,减少爬高或踮脚取物的可能风险;根据老人身高定义厨房操作台面的高度,要让老人能坐下来工作;厨房水龙头为感应式,手动龙头是抽拉式,泡沫出水方式减少清洁的费时费力;洗漱台要确保下方有足够的空间,避免膝盖碰撞。

进入浴室路上必须无障碍,浴缸内外均放置防滑垫;还需安置入浴扶手、淋浴坐椅以及浴缸内防滑小凳;淋浴用恒温龙头能够更好地控制水温,防止忽冷忽热。

老人上厕所往往时间较长,久坐起身腿脚无力,马桶旁边加装扶手,给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而且站立时省力;厕纸的位置以不需身体扭转和无需前倾抽拉为宜。

此外,家具边缘要加装防护垫,防止老年人碰撞到突出的硬角或尖锐的边缘 ; 家用电器的插座和开关高度降低到 90~100cm; 电器电线不可露在地面,容易绊倒老人;插座必须有漏电保护。

软件:精神支持

日本的养老不仅仅在物质条件方面无微不至,而且精神层面的理解也很深刻。住进养老院的老人有离开自己的家和家人的痛楚,更可能面临做人尊严和价值感的丧失。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养老院要求工作人员绝不放弃让老人重建生活自理能力的信心。工作人员会手把手地教手臂瘫痪的老人吃饭,而不以努力喂好饭为服务标准。工作人员有很多锻炼老人意志的设计,一日三餐都下楼去餐厅。

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的老人,工作人员会陪同乘电梯,出电梯鼓励老人把着扶手自己走到餐厅。「太好了,能不能再试一下」,这是经常能听到的工作人员鼓励老人的话。

身体健康的老人,社会鼓励去工作或做义工。停车场、酒店门岗和一些公共场所,经常看到老年义工的身影。并不是要榨取他们的劳动,而是让老人不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

入院之前,院方会根据老人和其家人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定期举办各种活动以增加休闲时间:俱乐部,咖啡馆,商店,酒吧等,还提供下午茶、拉面、关东煮、手工乌冬、烧烤等美食。让老人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减少老人与社会脱节的孤独和失落感。

重视硬件更重视精神服务的日本养老院,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